2010年10月8日

[Sort]Web1.0 –> Web2.0 –> Web3.0

    這三個名詞其實最主要的概念是用來描述網路的演進過程。這三個名詞定義都很廣泛、複雜,也無統一的標準。這篇想大略描述他們的概念。



1.搜尋引擎為主軸
  • Web1.0 是一開始的網路環境,由少數人發展起來提供網站給大家看。
    • 這時的搜尋引擎只是一本網站的目錄,就像是一本電話簿一樣,當我們有新網站成立的時候,就要去搜尋引擎將自己的網站登錄在它所屬的子目錄中,這樣別人就可以搜尋到你了,這時的網站較少變更。因此資料量也還不多。著名的搜尋引擎如yahoo,奇摩,蕃薯藤等。
    • 很少的人提供內容給很多人看 ( contributer <<< reader ) image
(引自)
  • Web2.0 網路漸漸發展起來後,其強大特性慢慢被發掘,包括合作、社群、連結等。網路使用者也大幅上升,網路可被視為一個平台,在大眾開放參與之下,透過網際網路,產生群體互動進而逐漸擴大的人際連結網絡。
    • 搜尋引擎演進,google發明了一種技術bot,可以主動到你的網站查的你的網站是否有新的內容,而將他的搜尋引擎資料庫更新,網頁也隨之邁向動態。
    • web2.0: 很多的人提供給很多的人看 ( many contributer = many reader )
  • Web 3.0 網路技術部分其實在1.0到2.0並沒有革命性的改變,只是社群的加入讓許多固有的技術發展起來。Web 3.0希望有一個革命性的改變,就是常聽到的語意網,簡單來說就是讓網路能夠變的更聰明,了解我們的需求。
    • 新一代搜尋引擎如Wolfram alpha,便是想達成問與答的系統,MMDays有很精彩的相關分析
    • Web3.0: 能看的東西跑到想看的人手上 ( value run into need )
2.現況
    Web 2.0是學者們對於新型網路所作的總結歸類,是在2005年提出的概念,Web3.0則是2006年提出的概念,現在大多數人認為還是處於Web2.0階段。許多人認為Web2.0 處在過渡的時期,現在的網路面貌是資訊量眾多,像是好用軟體很多,但我們沒有時間去是每一個軟體。好文章很多,但我們永遠沒辦法讀完所有的好文章。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是我們的工作。Browny有一個很好的比喻:
image    我們不知道Web3.0會讓這個網路世界變成怎樣,但我認為處於資訊量眾多的這個時代,我們要能更聰明的取捨
    以下引自Dreamers Corps他對Web 1.0和Web 2.0有非常精彩的見解:

3.例子(引自Dremers Corps.)
大英百科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百科全書,在1994年大英線上百科正式發佈。由於是學者專家署名撰寫,大英百科的內容被認為不容易出錯。相對於大英百科,維基百科是眾多網路用戶以自己的知識為基礎,透過wiki機制互相對話、共同編輯某個主題,強調使用者參與協作以及內容開放(Open content)。引用一句經典的警句:「更多的眼睛能看到更多的錯誤。」,維基百科即是據此改善權威性不足的問題。根據自然雜誌所做出的評比,41篇科 學文章中,維基百科存在162個錯誤,大英百科全書存在123個錯誤這或許意味著由眾多使用者協作而成的維基百科,其資料正確性並不在大英百科之 下。
  • 例子二:個人網站 v.s. 部落格
網誌又被稱為博客、部落格、網路日誌,維基百科將其定義為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圖片或影片的網站。和過去的個人網站略有不同,網誌的文章都可以獨立回應,並且可以對回應做出回應。透過一些機制,網誌可以應用FOAFXFN並借助一些應用程式建立起社交網絡,此外透過Traceback可以讓你得知有誰引用你網誌的文章。透過以上這些機制,網誌由個人資訊的產生轉變成具有社群互動的特性。有關FOAF和XFN的說明請參照這裡
Yahoo!奇摩家族是Web 1.0時代的社群服務網站,其主打的賣點是不需要懂html、不需要寫程式,以此吸引對於架設網站感到有困難的網路用戶,以家族為中心,人際的互動被侷限在家族內。在Web 2.0時代,社交網路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網站與過去社群網站的不同點在於可以找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如同滾雪球般不停連結下去。以地圖日記為例,除了強調個人生活經驗的分享外,地 圖日記將社交網路服務和地圖服務結合起來,每個人都可以標示自己所在所到過的地點,而藉著各自生活圈的交集,有著互相結為朋友的可能,虛擬的社群關係和實 體空間因此緊密相繫。
社會性書籤(Social bookmarking)又有人翻譯為網路書籤、網摘,維基百科將其定義為:是一種超連結的收藏和分享的社交性網站。用戶可以通過它來收集,分類,聚合感 興趣的網路資訊,如新聞,圖片,資料,網站等。比起個人書籤,網路書籤有幾個特色,第一就是只要連線到網路書籤的網站就可以找到收錄的書籤,第二就是使用 大眾分類法(Folksonomy),與傳統分類法(Taxonomy)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自訂符合使用者思維的分類,其他的使用者可以使用認同的標籤,當標籤被越多人認可的時候,這個系統就會逐漸穩定下來,形成由大眾評價的分類法。第三就是網路書籤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藉著相同的標籤(Tag)延伸書籤的收藏。同時也能找到興趣相似的人。

4.技術(引自Dremers Corps.)
    關於Web 2.0的技術發展,Tim O’Reilly認為輕巧的開發模式、組裝式創新、使用者為開發者將是關鍵。舉例來說,Amazon的網路交易95%是使用輕巧的REST服務完成,5%使用SOAPGoogle 地圖則採用簡易的AJAX介面,可以輕易的和其他服務Mash-upHousingmaps就將Google 地圖和Craigslist的房屋銷售資料結合,可以同時查到房屋價格和地理位置。Amazon、Facebook、Flickr等網路平台則開放Web APIs讓使用者可以擷取部份的程式和資料庫,開發各種好玩好用的應用程式。此外使用者可以利用Widget不用開啟瀏覽器就可以連上網路執行一些功能或者可以鑲嵌在網誌,打造出有個人風格的介面。以下會大略解說下一些Web 2.0的相關技術。
  • AJAX
    AJAX 全稱是非同步JavaScript和XML,維基百科將其定義為用來創建互動式網頁應用的網頁開發技術,其用途是在伺服器和客戶端的資料傳輸中,加入一個 中介,這個中介有兩個作用,第一就是非同步資料更新(意思是會將可能要求的資料預先存放在客戶端),第二是選擇性的更新(只更改一部分需要更新的網頁,而 非全部重新讀取),以Google 地圖為例,在左右移動地圖時,幾乎不會有延遲的現象。
  • Blog and Wiki
    Blog 是由個人發佈資訊的網站,某個人在這裡發佈資訊,供他人閱讀,讀者可以留言評論,但無法發佈文章。Wiki是1995年Ward Cunningham所創立,Wiki是一個能允許所有訪問者創建、刪除、編輯頁面的網站,具有多人協作的機制。Blog和Wiki都是內容管理系統的一種,但差別在於,Blog的作者可以修改文章,但是歷史紀錄無法保留下來,所以適合發表個人觀點和收集使用者的回饋;Wiki可以讓訪問者都能修改文章,並保存修改紀錄,因此適合圍繞主題的群體討論和共同寫作。
  • Mash-up
    Mash- up,依據維基百科指的是整合各種資料和服務以創造新的網路服務應用,通常Mash-up的來源是Web API或RSS feeds,搭配不同來源的內容或資訊,混合成一個網站或網路服務。舉例來說,地圖日記就是將網誌和Google 地圖結合在一起,創造新的網路服務。然而Mash-up也允許個人組合自己想要的網路服務,例如在網誌上鑲嵌Youtube影片、Flickr相片等等, 此外個人化首頁(Personalized Homepage)也是一種將新聞、相片、天氣、遊戲的Widget Mash-up。
  • RSS Feeds
    RSS,依據維基百科是指消息來源(Feeds)的標準規範,用以發佈經常更新的資料例如網誌文章、新聞、音訊或視訊的摘要。RSS包含全文或是節錄的文字,再加上所訂閱之發佈資料和授權的後設資料(Metadata)。RSS能夠在發佈者更新時自動地發佈資料,同時也使訂閱者不需要連到該網站,就能即時更新喜歡的網站。要訂閱RSS必需要備有RSS閱讀器,或是附加在瀏覽器的RSS閱讀器。
  • Web APIs
    Web APIs即是Web services,將資料放在 XML 欄位,再經由結構簡單的REST,或是較複雜的SOAP信封,以HTTP/HTTPS協定來傳遞,Web APIs通常是各個網站有自己特殊的制定需求,但是標準的Web API例如網誌發表文章,被廣泛使用。一些網路平台,像FacebookFlickrAmazon 將平台的API開放,使得第三方應用程式的開發和Mash-up的運用興盛起來。關於Web APIs更進一步的資訊請參考這裡
  • Widget
    Widget 指的是可以應用在桌面、網誌和個人化首頁(例如iGoogle)的小玩意。可以讓使用者不需要打開瀏覽器,就可以在桌面取得網路上隨時更新的資訊,例如全 球各時區時間、氣象、匯率、字典、股市等等,也可以鑲嵌在網誌或個人化首頁裡,擺放各種稀奇古怪的動畫、遊戲和實用工具。(例如地圖、紫外線指數、天氣預 報、空氣品質….)
5.Reference
[1]http://dreamerscorp.com/blog/%E4%BB%80%E9%BA%BC%E6%98%AFweb-20/
[2]http://gordon168.tw/?p=25
[3]http://brownywalking.blogspot.com/2009/05/opinion-web30-30.html
[4]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8/06/27/7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